社会融资或定向宽松 二季度经济料将出现反弹
发布时间:2014-04-02     作者: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浏览量:844   分享到:

  市场预期,一季度GDP增速约为7.3%左右,实际增速可能已触碰到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近期高层释放的稳增长信号已经开始化为具体的行动,预计二季度经济将出现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稳增长与保增长有所不同,不会采取大规模的刺激举措,投资拉动的重点在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为了满足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中性货币政策的内涵料发生微调,预计将通过定向宽松的方式保障项目实施。

  二季度经济增速或有所提高

  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时提出,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经济发展出现一些积极变化,但也要高度重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不能忽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困难和风险。既要保持定力,又要主动作为。他还说,当前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任务,有针对性地陆续出台相应有力措施。

  近期,这已经不是高层第一次释放稳增长信号。从宏观数据看,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确实在加大。PMI分项数据显示,1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8.2%,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2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前两月均低于临界点。中金报告预计,一季度GDP增速为7.3%,小幅低于政府目标。交通银行(3.79, 0.01, 0.26%)报告则预计,由于需求不足,物价延续了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行趋势,3月份CPI同比涨幅可能在2.4-2.6%左右,相比上月出现明显回升,但与扣除翘尾因素之后的新涨价因素相比上月仍是回落的。

  实际上,多家机构均预计3月份的经济数据可能会环比略有改善,但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稳增长政策效应还没有显现。齐鲁证券报告预计,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而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招商证券[微博](10.36, 0.07, 0.68%)报告显示,进入3月,实体经济进入旺季,工业生产、投资季节性回升的概率较高,但从发电量、钢材价格库存以及水泥等微观高频数据看,3月份经济回升力度相当有限。

  “如果没有稳增长政策,经济增长就没有底。但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看来政策已经开始发力。”光大证券(7.85, 0.05, 0.64%)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城投债发行已经从2月下旬开始明显放量。2月发行量接近千亿,明显高于去年年末一个月五百亿的低点,而3月城投债发行量应该更多,接近过去几年单月城投债发行的峰值。“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政策放松信号,预期二季度的GDP增速会高于一季度。”

  重点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

  3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今年粮食丰产、农民增收。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按期完成包括棚户区改造在内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推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强化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这些行业被市场解读为与稳增长密切相关。而在3月26日召开的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上,重点领域进一步明确。李克强指出,要围绕破解城乡和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调整产业结构等要求,加快重点投资项目建设,及时拨付预算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新政策性投融资机制,支持保障房建设特别是棚户区改造;加快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新兴业态发展,补上服务业这个“短板”,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徐高认为,稳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应该集中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上面。2008年的保增长除了刺激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还很明显地刺激了制造业投资,这导致制造业投资在2009年、2010年进一步放大和制造业产能过剩的问题进一步恶化,这一次应该不会有太明显的刺激。

  公开信息显示,仅3月12日和13日,发改委就批准了7个项目,分别是内蒙古呼吉尔特矿区门克庆煤矿项目,矿井建设规模为1200万吨/年,项目总投资74.47亿元(不含矿业权价款);内蒙古呼吉尔特矿区葫芦素煤矿项目,矿井建设规模为1300万吨/年,项目总投资77.32亿元(不含矿业权价款);哈尔滨至佳木斯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投资估算总额347.14亿元。另外,还有青岛至连云港(3.73, -0.06, -1.58%)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新疆红柳河至淖毛湖铁路项目申请报告、哈尔滨至牡丹江铁路客运专线项目建议书、杭州至黄山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等,金额合计一千几百亿元。

  另外,中茵股份(11.99, 0.19, 1.61%)、天保基建(6.34, 0.10, 1.60%)等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微博]审核通过,市场分析认为,这意味着地产再融资由此松绑。

  社会融资有望定向宽松

  尽管稳增长信号十分明确,但依然有人担忧稳增长效果,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依然基本维持中性的情况下,投资项目的实施可能会面临资金掣肘。

  中金分析师陈健恒认为,稳社融才能稳增长,社会融资和M2增速乏力是经济动能疲弱的主要原因,3月份社融和M2同比增速有跌破16%和12%的风险。无论是资产扩张还是负债扩张,银行都面临不少监管障碍以及现实存在的制约,这导致银行有钱不能花或者有钱不敢花,不能花是因为资产端的约束,不敢花是因为担心未来负债端流量减少或者融资难度上升。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不能够顺畅的运作起来,使得资金淤积在货币市场,造成了货币市场资金比较宽松,但社融扩张和存款增长却比较乏力。

  齐鲁证券研究报告提出,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增速并不理想,2月表外融资数据也急剧下降,促进基建投资政府将显得有心无力。

  不过,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中信建投分析师黄文标认为,中性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过度紧张的资金面,原因在于央行[微博]调控目标已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促进金融机构去杠杆转向稳定预期、稳增长,此前影响总量政策的非标短期不再是央行考虑重点。地产再融资松绑,发改委对地方债务重组的正面态度,包括允许平台公司发行债券对高利率短期债务进行置换等,都将带动非标需求下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指出,要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就业创业。他还表示,今年全国要改造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是近年来任务最重的,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国家将专门研究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支持棚改的措施。

  另有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推出AAA信用级别央企债券发行注册制,这意味着企业债发行注册制改革实质提速。拟推出的“注册制”与现行的“核准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注册制将一定程度放宽企业的财务要求,进一步简化债券审核流程,这将大大缩短发行审批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企业债发行效率。

  迟福林:城镇化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与调结构、稳增长有直接内在的联系,城镇化过程中释放的巨大潜力是未来实现7%-8%的经济增长目标的最基本条件和主要依托。

  城镇化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迟福林表示,新型城镇化与调结构和稳增长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首先,当人口集聚到一定程度,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需求,实现以服务业主导的城镇化将成为必然,从而推动城镇经济结构的变化。“从前我们建设的是基于工业化的城镇化,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城镇化应该是基于服务业或是基于人消费需求的城镇化。当人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有好的消费关系、好的发展环境。”迟福林说。

  其次,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人口结构的变化。届时低收入群体会越来越少,中等收入人群会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以城镇化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而后形成一个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消费群体。

  第三,城镇化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潜力。“消费需求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又是赋予城镇化的历史使命。”迟福林说,“到2020年中国居民消费总规模有可能从现在不到25万亿提高到50万亿左右,再加上约50万亿的投资需求,未来中国将创造近百万亿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撑7.2%-8%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四,在这些变化的基础上城镇化必然引起投资结构的变化。投资结构将会从以做大总量为目标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转变,包括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这种投资不仅有效,同时将促进结构调整的进程。

  迟福林表示,城镇化不是短期刺激政策,而是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其合理路径应当是以城镇化促进消费,用消费促进投资转型,进而实现从消费到投资的动态平衡中释放内需的总规模。

  按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

  迟福林表示,目前中国城镇化的特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因此过去以做大GDP总量为目标的规模化城镇化难以存续,以人为核心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重点在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一体化是走向现代国家的重要标志,公平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如果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不改变不公平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现在国家治理当中很多重大矛盾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可能还会越来越突出。”迟福林说。

  他认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两个问题最为重要。一是从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到城乡一元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总体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当前剔除公共服务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是3.13倍,养老收入水平差距近25倍。在此基础上,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达到制度统一,建立公共成本分摊机制,而后向底线水平大致相当的方向努力,才能为人的城镇化创造基本条件。

  第二个问题是从行政级别的公共能源配置到基于人口规模为基准的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是公共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衡,现阶段按行政级别而非按人口规模配置的模式导致公用财政投入指标集中于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县级城市公共资源配置水平与地级市相差2倍左右,与省会城市相差近4-5倍,与北京等特大城市相比实际差距可达到8-10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公共资源在大中小城市的均衡配置,而后使得中小城镇能够有能力、有条件吸引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就业居住。为此迟福林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根据人口规模配置基本公共资源。二是改革财税体制,把大中小城镇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作为中央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之一。三是推进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四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五是重点改善中小城镇的公共基础设施。

  水利投资有望成亮点

  在稳增长呼声高涨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节能环保等行业有望迎来利好,水利行业投资有望成为今年的亮点之一。而在大规模刺激政策暂难出台的预期下,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仍然难言拐点,将继续经历去产能过程。

  水利投资料提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指出,加快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新兴业态发展,补上服务业这个“短板”,在产业结构优化中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信达证券表示,按照去年政府稳增长的套路,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将是主要着力方向,投资者可逢低在房地产、建筑建材、高铁、核能、新能源汽车和环保等方向提前布局、埋下“伏兵”。

  以中西部基础建设为例,去年下半年以来,中西部铁路、公路均出现了项目审批加速的迹象,水利投资在2014年也有望加速。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都指向了水利行业,水利行业有望成为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亮点。在经历了2011年和2012年分别高达33%和39%的投资增速后,水利投资2013年陷入低谷,全年增速只有可怜的2%。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稳增长预期的提升,水利投资有望在2014年重新提速。

  在今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李朴民透露,今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无论是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还是比重都会超过去年。其中,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达到700亿元,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

  去产能远未结束

  从当前稳增长的基调来看,政府对经济增速的底线在进一步拓宽,出手干预经济的预期也进一步降低。政府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而通过适度的财政支出维持增长底线成为市场普遍共识。另外,考虑到调结构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钢铁、有色、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仍然难言好转。

  国信证券认为,稳增长力度较之以往有所弱化将造成市场主体决策过程的再修正。对于企业而言,预期政府需求不会填补市场需求的下滑,那么在悲观预期下,企业将加速削减产能和延缓再投资。对于大部分制造业来说,削减产能的过程已经完成,但是考虑盈利预期没有改善,经济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较高,投资增速将长期维持低迷。对银行来说,稳增长力度弱化意味着重新回归“经济加速器”作用,经济下行时对高风险项目回避,谨慎惜贷,避免不良资产膨胀。这将对经济下滑产生双重冲击。当前银行主动收缩表外资产即是这一回归进程的表现之一。对资本市场而言,稳增长力度弱化表现为抛弃那些集中着过多过剩产能公司的周期性行业,更加注重经济的结构调整。

  实际上,考虑到当前产能过剩并非简单的周期性现象,经济增速的放缓将使去产能成为一个长期过程,大规模刺激政策出台预期弱化也意味着产能过剩行业在2014年难言拐点。